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,國內電動車市場的發展,相比于插混和增程,整體是比較緩慢的,原因其實也很簡單,那就是純電車的充電功率一直上不去,讓很多小伙伴比較有續航焦慮,倒也不是車輛能夠承載的充電功率太低,而是市面上的充電設備,很難“精準”匹配各種車型的峰值功率。所以導致有些車型的允許充電功率能拉到500kW,但是在很多服務區和第三方充電站,還是老老實實跑個120kW。
所以很多廠商就提出了“精準充電”的方案,也就是廠商根據自身車輛的電池、充電功率等參數,直接建設自己的充電體系,這樣車輛和充電樁就能“精準”匹配了,充電功率也就能夠大大提升了。但是車輛不是“固定物”,人們買車就是為了到處跑,所以為了讓更多車主能夠體驗到精準充電,包括理想、特斯拉和蔚來等品牌,在國內建設了“海量”的超充站,為自己品牌的車主精準服務……但是像理想5C超充這種,目前還沒有對外部車輛大面積開放,短期內只支持理想和極少量的認證車型。
對于很多純電車車主而言,自己車型品牌的超充,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種“特權”,比如之前蔚來汽車就規定了,在一些充電資源比較緊缺的地方,超充站在一定時段內,只對蔚來汽車開放。因為有蔚來車主反映,自己到了蔚來超充站,結果樁全被其他品牌車型占據,自己沒法充電,蔚來宣傳超充站比較多,就是為了讓蔚來車主放心買車的,結果蔚來車主沒有“特權”,和其他品牌車主一樣,在蔚來超充站排隊。
但是這種“特權”的存在,可能很快就要化為烏有了!之前發改委發布消息稱,要求車企自建充電樁無差別開放!所謂的無差別開放,就是車企自己建設的超充站和超充樁,不得進行品牌“隔離”,其他品牌不能夠進入充電,或者設置門檻,而是“應充盡充”,其他品牌車型,也可以進入汽車廠家的超充站進行充電。這么一來,其實很多已經建設了大量超充樁的車企,就面臨優勢被“一夜抹平”的風險。
但是我們認為對于車企來說,也不完全是壞事,因為大家也都發現了,車企自建的超充樁,充電費用一般都是比第三方快充高一些的,而很多本品牌車主在超充站充電,通過積分抵扣、免服務費等措施,本質上還是會便宜很多。所以本身價格也會成為一個“杠桿”或者隔離,一些對價格相對敏感的用戶,就會放棄一些品牌超充樁,而且無差別開放之后,其實對于車企充電部門的整體營收來說,還是有促進作用的。
看到這里,很多小伙伴都慨嘆,還是小米和比亞迪看得遠,之前在國內的服務區和城市也沒怎么建超充站,現在這些品牌超充無差別開放之后,比亞迪車主依然可以繼續使用,沒有什么影響。
但是很明顯,像比亞迪這種,可能還是要大量新建超充站的,因為比亞迪推出了兆瓦閃充技術之后,充電功率拉到了1000kW,市面上不管是第三方快充還是品牌超充,基本上都沒有達到這個水平的充電功率。對于比亞迪的兆瓦閃充車型來說,沒有兆瓦閃充樁,那就相當于是自廢了幾成功力,讓充電功率大幅度降低,而且之前比亞迪也宣布,將與小桔充電、新電途等第三方快充品牌合作,建設超過15000座兆瓦閃充站,為現在及以后的兆瓦閃充服務。
而這些大體量的第三方“合作超充”,比亞迪在合作之初,肯定也沒想著走“特許”路線,也就是只讓這些合作兆瓦閃充級別的樁,只服務比亞迪兆瓦閃充車型,其他品牌也可以使用,只不過比亞迪兆瓦閃充車型的使用體驗會更好而已。相當于比亞迪提供了兆瓦閃充技術,新電途和小桔充電負責鋪設,畢竟人家本來就是干這個的。所以后期比亞迪可能會在4S店和核心地段自建閃充站,其他地方由三方合作商提供,花錢最少,效果還非常明顯。
所以車企自建無差別開放,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區別,可能對于一些車主來說,心理上稍微有點落差,專屬“特權”直接被拉平了。而對于比亞迪這種剛剛開始建樁的車企和品牌來說,也有了更多反應的時間,安排接下來如何建設品牌充電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