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則看似平常的人事公告,卻可能成為華晨寶馬戰略周期更迭的分水嶺。
寶思齊
2025年8月起,寶思齊(Birgit Böhm-Wannenwetsch)將接替戴鶴軒,出任華晨寶馬總裁兼CEO。這不僅意味著寶馬首次由女性掌門人執掌中國最重要的合資企業,也預示著這家百年車企正從“擴張導向”轉向“價值精算”。而在電動化、智能化、全球博弈三線并行的背景下,這場人事更替,背后其實是一場賬本的重算。
“換帥”換出一張新賬本?財務思維走向華晨寶馬前臺
華晨寶馬在6月6日宣布了換帥消息。戴鶴軒將在2025年7月底離任,調回德國總部,出任寶馬集團首席信息官。而接任他職位的,則是來自寶馬金融業務板塊的寶思齊。
作為首位執掌華晨寶馬的女性CEO,寶思齊的履歷很“非典型”:大學畢業于德國明斯特應用技術大學的她,幾乎從未有過理工科汽車制造的履歷,本科獲得工商管理學士后,她供職于通用汽車在歐洲的多家分公司,隨后在1999-2000年獲得了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管理學碩士。
此后近20年間,她繼續在通用汽車歐洲市場服務——2015年,她成為了通用旗下凱迪拉克的全球財務總監;而在2017-2018年間她又再度回到歐寶/沃克斯豪爾歐洲,擔任財務總監。
直到2018年,她從通用來到寶馬,出任財務高級副總裁。
她不來自技術系統,也不是產品線出身,而是財務與金融背景出身——這在“工程師文化”主導的德系車企中,頗為罕見。
但從寶馬當下的戰略邏輯來看,這個人選恰到好處。
在來到中國之前。寶思齊主管寶馬集團美洲區金融服務,負責的是寶馬全球最大的一塊金融業務,熟稔資本結構與資金效率的她,此番履新沈陽,顯然不是來“拍板設計”的,而是來算賬的。新賬本,不只是成本控制,更是技術落地、平臺更新、電動化回報周期的系統規劃。
從重資產到高回報:寶馬在華轉型的深水區
寶思齊的前任戴鶴軒,留下的是一份厚重的資產清單。
從2016年加入華晨寶馬開始,戴鶴軒先后擔任多個核心職務,并在2022年正式出任總裁。在他的主導下,華晨寶馬完成了產能架構的全新升級:沈陽里達新工廠投產、沈陽基地整體智能化升級、第六代動力電池項目全面開建……這一系列動作,不僅撐起了寶馬在華年產83萬輛的產能高峰,更把這片土地變成了寶馬全球最大的制造中心。
更關鍵的是,他為寶馬2026年“新世代車型”的國產化夯實了底盤:從工廠架構、零部件協同到研發中心的數字能力,中國不再只是生產后線,而成為寶馬“下一代技術”試點的前沿。
而當這些重資產鋪排完成,寶馬的下一步,便不是繼續加碼建廠,而是收緊資金口徑,提升ROI。而這,正是寶思齊擅長的戰場。
寶馬固態電池測試車
寶馬給這輪轉型起名“新世代”,聽上去很抽象,但具體到產品與技術,其本質就是一次底層邏輯的重構。平臺統一、800V電壓架構、新一代電芯、軟件定義、模塊兼容、碳中和工藝……新世代車型瞄準的是效率、體驗與可持續之間的平衡點。
按照官方說法,新架構將使得整車計算能力提升20倍以上,支持大模型、車云一體,并在十分鐘內完成300公里充電,同時兼顧電池可回收再利用。寶馬希望,在2027年前讓超過40款車型實現該架構普及,覆蓋全部細分市場。
沈陽,正是這一轉型的主戰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