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亦莊一家汽車工廠里,一輛新能源汽車從零部件組裝到整車下線僅需76秒。這個數字背后,是京津冀三地的“鏈”上融合,蓄電池、行李架來自河北,車燈、座椅來自天津,玻璃升降器、空氣濾清器來自北京。
這樣的“零部件總動員”,幾乎每時都在京津冀大地上發生。數據顯示,2024年,京津冀地區實現汽車產量285萬輛,同比增長11.8%,其中新能源汽車67.6萬輛,同比增長154%。三地汽車產業實現產值已超8400億元,成為京津冀制造業“首位產業”。
集聚帶來了規模,帶活了產業,1+1+1>3的協同效果令人振奮。這也是京津冀三地以“六鏈五群”為核心推動產業協同發展的生動縮影。
京津冀地緣相接、人緣相親,又各具優勢、資源互補,產業協同發展空間巨大。2023年起,三地聯合繪制氫能、生物醫藥、網絡安全和工業互聯網、高端儀器設備和工業母機、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、機器人6條重點產業鏈圖譜,開展跨區域強鏈、補鏈、延鏈,梯次建設集成電路、網絡安全、生物醫藥、電力裝備、安全應急裝備5個產業集群。
不僅如此,三地還成功舉辦了2024京津冀產業鏈供應鏈大會,推動成立京津冀汽車供應鏈、智能制造裝備、氫能等產業聯盟;聯合舉辦“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”對接、織網工程等各類招商活動,推動氫能領域法液空制氫、生物醫藥領域威斯克生物、新能源汽車領域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等一批打通“堵點”的項目落地;共同投入3000萬元實施京津冀基礎研究專項,圍繞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、機器人兩條鏈開展基礎科學問題研究……
從共繪一張圖、共建一批園、共造一輛車,到共育產業鏈,一次次的“協同之旅”,展現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蓬勃生機與巨大潛力。實踐證明,以“六鏈五群”為紐帶,讓制度創新破冰開路,讓創新要素破壁流動,不斷提高產業轉移效率,產業協作水平就能持續提升,從而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。
招商引資是經濟發展的“源頭活水”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新十年的開局之年,如何進一步提升京津冀產業鏈、供應鏈現代化水平?以廊坊經洽會為平臺,開展“鏈”上招商,促成更多優質項目簽約落地,就是一條現實路徑。
2025年中國·廊坊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期間,京津冀機器人、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項目對接會,京津冀氫能、生物醫藥產業鏈項目對接會,京津冀網絡安全和工業互聯網、高端儀器設備和工業母機產業鏈項目對接會,臨空經濟區現代商貿物流、生物醫藥、航空科創產業鏈項目對接會等專場活動一一亮相,還有三地招商企業、園區代表推介各自的項目和投資優勢,并與意向企業進行對接洽談。以鏈為媒話發展。我們相信,將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客商關注京津冀、投資京津冀。
產業協同,貴在行動,重在可持續。在共享政策機遇、共謀創新驅動、共促鏈群升級上協同發力,進一步釋放“1+1+1>3”的京津冀產業協同區域優勢,期待協同發展的“協奏曲”越來越嘹亮。